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新时代意义
在精研古法——中国书画规范性论坛上的讲话
刘纯华
尊敬的各位首长、专家学者,我讲话的题目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新时代意义》。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是京津画派的宗旨。
这个宗旨的首提者是金城。
关于金城先生
金城先生(1878—1926),他是中国近现代画家.字拱北,又名绍城,号北楼,又号藕湖。祖籍浙江,出生于生丝富商之家.父辈怵于世变,让子女游学欧美。1902 年金城赴英国攻读法律,曾道经美国,法国,考察法制兼及美术. 宣统二年(1910)法务部派金城充任美洲万国监狱改良会代表;辛亥革命的1912 年,金城任北京政府内务部警政司第一科佥事, 曾提议并协助内务部总长朱启钤(1872-1964),在内务部设立古物陈列所,倡议将故宫内库及承德行宫所藏金石,书画于武英殿陈列展览,供广大群众和画家们研究学习。1916 年应英商麦加利银行之聘,聘为该行驻北京分行经理。自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国务秘书等职。1926 年9 月6日卒于上海。这个人的贡献在于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提出了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理论,弟子满北京城,近代大家几乎都与他有关。
金城可以做官,但是乱世之秋,立志弘扬传统文化,徐世昌大总统和他是浙江同乡,希望他在政府工作,金城力辞不干。据说,徐世昌担任了中国画学研究会的董事长。
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的资金是庚子赔款的退还部分,一部分用于清华大学预科班,一部分用于成立研究会。
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后, 金城讲授古代绘画之成就,竭力提倡保存国粹,临摹画稿,一笔不苟。金城涉猎广泛,有着极强的造型和摹古能能力,为以后走文人画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金城约1907 年到北京后,结交了许多贵胄名流,如朱启钤,梁启超,陈宝琛以及研究会早期的评议(研究会中学术地位最高者)陈师曾,陈汉第,贺良朴,萧谦中,徐宗浩,俞明等十数人。
金城强调:一,考察天然之物品;二、研究古人之成法;三、试验一己之心得、即师造化,师古人和创新三管齐下。
金城先师重视精研古法但不囿于古法,而是别出机杼,参其造化。他还重视学养之重要性,指出学画者必先读书. 而画人者,则尤非真读书人不可。盖画人必绘以衣冠,衬以物品,在须恰称其人之时代。偶有错误,笑柄随之矣。 在此思想指导下,金城无论在书法,绘画,篆刻还是古文辞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其绘画根植于传统,汲取了大量优秀民族艺术精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质,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占有一定的地位。
1920 年首届中日绘画联合会在北京举行,一共进行了四次。1926年逝世,享年48岁。
精研古法产生的背景
清末民初是一个新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新型的思想家,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有很大一批思想家在反思中国的落后。反思之后,有的企图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月亮也是外国的圆。在 1919 年前后,矛盾急剧变化,随着中国近现代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革,形成了否定与捍卫两大观点鲜明的阵营,这在美术、艺术界尤为突出。
这个期间的民国大总统是徐世昌。
徐世昌在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中,没有下令镇压学生,命令对学生运动“善待之”。恰恰是五四运动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
为适应新的社会审美需要,在文化知识界展开了对如何振兴中国画的激烈讨论与不懈探索。相对于陈独秀、康有为、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用西洋美术革中国画的主张,以金城、周肇祥、陈师曾等人为代表,即保存国粹的一派艺术家,则主张延续国画中宋元及以前国粹传统,于中国画发展内部寻找振兴的动力。这派艺术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传统保留较多的北京、天津地区,在美术革命的思想逐渐走向极端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京津画派。
最初京津画派代表人物是:徐世昌、金城、周肇祥、陈师曾、余绍宋、姚华、于非闇等等。
有几个人物我们必须重点介绍。
余绍宋也是应该说说的。余绍宋于 1915 年担任司法部次长的 (1883-1949) 与司法部若干同事请名画家汤定之 (1878-1948) 先生指导组织宣南画社,后来梁启超 、 姚华、陈师曾、贺良朴、林纾、萧俊贤、陈半丁、沈伊默、萧嵋、郁曼陀、王梦白等也来参加。宣南画社为民国初期北京美术社团的创立开创了先河。由于在宣武门南面的余绍宋家里,故而叫宣南画社。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是京津画派的整体宗旨,也是整个中国书画界认可的、遵循的。精研古法、博采新知除了画派领袖金城先生提出并遵循外,中国画学研究会的陈半丁先生、秦仲文先生、松风画会的关松房先生、金城先生的关门弟子陈少梅先生等老前辈都为弘扬京津画派的宗旨作出了巨大贡献。
京津画派及其艺术主张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首都,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数百年各方面的积累使它在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天津紧邻北京并受其辐射,各方面也处在从属于北京的地位。因此两个地区的艺术家往来密切,具有极强的关联性。 1914 年北京古物陈列所的成立,使得清宫收藏的历代书画珍品得以公开面世,京城不少画家大开眼界,于临摹古画的过程中奠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精研古法的宗旨,在西学渐入,国学前途饱受质疑的历史背景下,提高了京津地区的画家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成就的认识,提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医中药、京剧等国粹的认识。
中国画学研究会与松风画社
1920 年由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支持,金城、周肇祥发起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经费来源是庚子赔款的退换部分,这笔钱一是用于成立了清华大学,二是用于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有一种说法徐世昌曾经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的董事长。
也就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成为京津画派形成的标志。画会以精研古法、博取新知为宗旨,开展研究、观摩教学活动,指导青年艺术家学习传统技法。其发起者金城同时也是京津画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留学英法,自学绘画,长于山水,兼善花鸟、人物,其山水画笔致清秀,丘壑严整,存世作品多为摹古,功力深厚。在艺术主张上他提出:“师古人技法而创新笔,师万物造化而创新意”。这一画学理念在金城卒后仍为画学研究会的同仁继承。当时参加画会的还包括:陈师曾、贺良仆、徐宗浩、陶镕等人。其中陈师曾也是京津画派中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作为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他的《文人画的价值》影响很大,文中观点没有延续革新就是学西画的路子,而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传统上做文章,提出文人画之完善在于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高度结合的观点,在美术革命派全盘否定文人画的背景下,理性地看到了中国文人画的价值,提倡保存了文人画中的精髓。这对“京津画派”所持的画学理论有着突出的贡献和影响。
此外,由于北京曾为清廷之所在,因此京津画派的画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为清宗室。他们在满清皇室后裔溥雪斋的倡导下组成了松风画会。
松风画会的成员也大多是当时居京的清宗室画家,包括溥心畲、溥毅斋、祁崑、惠孝同、溥佐、启功、溥松窗、恩智云、和季笙、叶仰曦、何镛等。松风画会的绘画创作有着较强的家族性,其风格继承了清宗室绘画温雅精丽的格调,但同时也吸取了国粹派提倡唐宋法规的思想,风格转见深厚和雅逸。该画会的艺术家一直活动到抗战爆发,是京津画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此外,天津画坛的代表人物有刘奎龄与刘子久。刘奎龄擅长绘画走兽飞禽、花鸟鱼虫,长于工笔并吸收郎世宁的经验,走的是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刘子久则是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的成员,擅长山水画。
民国初期精研古法代表人物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首先作为京津画派的宗旨。京津画派是文化理念而非籍贯概念,京津画派的大部分人是南方人,“南风北渐”而来。其特点是:一是高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参与中国画学研究会活动;二是大名气,诗书画俱佳;三是南方人居多,金城、周肇祥、余绍宋、陈师曾、齐白石、陈少梅、王梦白、汤定之、萧谦中、陈半丁等等。当时北京画坛只有四百来人。
精研古法的艺术团体还有岭南画派。画派“二高一陈”为创始人,艺术地位的排名是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长安画派的创始人赵望云。
19世纪中叶以后,画坛名家云集沪滨,各施所能,逐渐形成海上画派。当时寓居上海的的名画家有虚谷、任熊、任熏、任伯年、胡公寿、高邕之、顾鹤庆、吴昌硕、倪墨畊等人,他们大都平民出生,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醒通俗,深受工商人士和平民阶层的欢迎。其遗风流波,影响至今。
精研古法的倡导者
金城。绘画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8岁以前,他的创作以古人为师,临摹为主,大量临习了宗元、吴恽、四王等人的精品之作,为以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9岁-45岁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仍然以临摹古人为主,兼有创作。46岁以后,金城先生进入了他的创作艺术的高峰时期,作品数量大增。金城是中国画家中较早接触西画者。他留学的世纪初,正是法国印象派影响欧洲艺术的盛期,这对西方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金城产生了影响。
陈少梅(1909年4月至1954年9月),名云彰,又名云鹑,号升湖,字少梅,以字行。生于湖南衡山的一个书香之家,自幼随父学习书画诗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5岁加入金北楼、陈师曾等发起组织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7岁成为名湖社画会之骨干,22岁主持天津分会,成为津门画坛领袖。1930年他的作品获比利时建国百年国际博览会美术银奖,以后开始在画坛崭露头角,成为京津一带颇有影响的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美术学校校长。1953年由天津回到北京,不幸于次年九月因患脑溢血病逝,惜享年仅45岁。
周肇祥。自清宣统二年(1910年)起任奉天警务局总办、奉天劝业道、盐运史、警务局督办兼屯垦局局长。1912年,加入统一党,后转为进步党,任北洋政府京师警察总监及山东盐运使。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授上大夫加少卿衔。1917年代理湖南省省长、湖南省财政厅厅长。1920年2月,任奉天葫芦岛商埠督办,后任清史馆提调。1925年7月,任临时参政院参政。1927年3月,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理事会推选古物陈列所所长周肇祥、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李四光、北京大学考古学会袁复礼、清华国学研究院李济等为代表与斯文赫定进行谈判。经过多次谈判,最终斯文赫定接受中方条件: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主办西北科学考活动,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组织西北科学考查团理事会,理事会委任中外团员及中外团长,监督并指挥考查团进行的一切事务。4月20日议决19条合作办法,对中外团长的职责以及采集品和考查成果的归属都作了明确的规定,4月26日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由当日执行主席周肇祥和斯文赫定签字通过。此举抵御了洋人的文化侵略,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也,也扩大了古物陈列所的社会影响。
陈师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陈师曾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精研古法宗旨的历史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学的猛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壁垒遭受着严重的冲击,北京画坛由陈独秀率先发起了美术革命的浪潮。然而,整个北京画坛在这样的革命潮流中仍然是以坚守传统为主流,这种局面的出现,不得不说与中国画学研究会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宗旨有着莫大的关系。中国画学研究会在民国时期活跃了20多年、是影响最大的绘画社团,对整个北京画坛传统派的凝聚有着重大的贡献。
首先,中国画学研究会中的金城、陈师曾可以说是北方画坛的精神领袖。有人曾指出,如果没有金城、陈师曾,20世纪初期的北京画坛一定会黯淡许多。金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北京画坛的精神领袖,除因他的卓越才学之外,还因为他常以诸如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美术理论家等多重身份介入当时的艺术活动。在金城创办中国画学研究会之前,北京虽然也有过宣南画社和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但相对于当时上海画坛各种绘画社团来说,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和宣南画社的影响非常微弱。宣南画社是北京画坛较早成立的绘画组织,但它组织较为松散,主要是专注于书画上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他们每周聚会一次,吟诗作画,谈艺论文,地位不分高低,来不迎,去不送,属于结社松散的定期雅集性质,以至于其持续时间虽有十二年之久,但其人员最多时也仅有二三十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虽是北京画坛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绘画组织,然而北大画法研究会作为一个综合性质的绘画社团,中国画部分无论从导师还是学生都比不上西画部分(中国画学生54人,西画学生130人),因此对于传统中国画阵营的影响并不是很大。金城来到北京后,致力于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与变革,他倡议并参与筹办古物陈列所,使那些藏于皇家私殿或私人高阁的文物书画能够供大众参观,为一般人提供了了解古人佳作的机会。他发起组织中国画学研究会,该会成立伊始便发展迅速,在京的著名画家纷纷加入,此前“旧都人士无以画学为提倡者,画人无集合讨论之处所,索居点笔,孤陋可晒”。画会的成立为他们提供了活动交流的场所,并在精神上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同时画会通过展览让画人互相切磋,广招学徒培养中国画学人才以传中国画学薪火。此外,画会通过组织中日美术交流,不断扩大传统中国画的影响。在金城去世后还存续了将近20余年,成为北京画坛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绘画社团。可以说,他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艺术主张随着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就而一直影响着整个北京画坛。
其次,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同人在整个北京的美术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画坛的影响,美术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进入20世纪以后,传统的师徒授受的中国画教育模式逐渐被新式学校教育所取代,中国画学研究会会员一直致力于中国画的学校教育。诚如中国画学研究会会刊《艺林月刊》中所言:“会员中,学有专长,出任各省市大学、专科学校教授讲师,各学校图画教员,不下数十人”。其中1925年9月筹备成立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即为萧俊贤。至11月,正式定名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习称北平艺专),到1927年秋,九所国立院校合并为北京大学,设美术专门部。1928年改为艺术学院,其中国画系教授有周肇祥、寿石工、齐白石、萧谦中、王梦白、汤定之,讲师有谢蕙庭、秦仲文、陈半丁等人。到1932年,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中也基本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员,如:王梦白、汤定之、萧谦中、陈半丁、周养庵等人。1924年由姚华支持、邱石冥主办的私立京华艺术学校(京华美术专科学校,位于端王府夹道),1931年 11月张恨水创办北京美术专科学校,以及1929年6月北平辅仁大学开设的美术专修科,这些学校的中国画教师也基本上由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人员担当。1940年《立言画刊》的一则新闻中也曾记载到:“北京最大的绘画团体,无疑的,要推崇中国画学研究会,这个团体,创自民国九年,提倡人金绍城,发展到今日,计算起来,已经有二十一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二十一年中,该会在中国美术史的贡献投下了很大的波纹,和重要的一页。其最显著贡献约有二端:第一,就是该会每年招收许多爱好美术的青年,同时,每年由该会出来许多人才在社会服务。第二,在北方--尤其北京,艺术界最知名的作家,十分之七八是该会的会员,北京画坛的几位老前辈,差不多都是该会的导师,并有许多会员在各美术学校和中大学充任美术教师。”由此可见,中国画学研究会对北京画坛的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贡献。
最后,中国画学研究会对齐白石先生的中国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早有学者认为,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终能脱颖而出,南张北溥等名家风华一代,皆与民初北京画坛的确立不无种种因果。齐白石常说:“我如没有师曾的提携,我的画名不会有今天。”1917年,齐白石在琉璃厂南纸铺卖画、刻印为生,此时他的画风以模仿孤冷清傲的八大山人为主,对于以四王为宗,讲求笔笔有来历的北京画坛来说,他的绘画笔墨显得“粗野”,因而被北京画坛目为“野狐禅”。这期间,陈师曾在琉璃厂南纸铺见了齐白石所刻之印章,大为激赏,于是走访齐白石,劝齐白石能自出新意,另创一格。他在给齐白石的题诗中写道:“囊于刻印识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媚姿,无怪退之讥右军。吾画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齐白石“从此决意大变”,自创“红花墨叶”一派,大俗大雅,文人格调中寓含亲切而平朴的生活气息。
中国画学研究会还是齐白石画艺的推广者和宣传者。1922年,中国画学研究会应邀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选择了携带齐白石的几幅山水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被销售一空,并且齐先生的画价猛增。自此,画坛亦有了“南吴北齐”之说,齐白石不再是一个来自湘潭的无名小画师,而是北京城赫赫有名的大画家,并成为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